兵戈烽烟散,犹望英雄还。
踏马西风烈,万里卫国疆。
穿行河西走廊,在甘肃省山丹县境内,汉·明长城与连霍高速公路蜿蜒并行,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据了解,秦、汉、明等朝代都曾在甘肃境内修筑长城,山丹县境内汉·明古长城绵延近200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
汉·明长城主要由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汉长城和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明长城组成。
汉代称为“塞”。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塄、塄上所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
如山丹境内长约六十公里的一段,全线皆以壕沟代替墙垣,至今仍明晰可见。列障大多与烽燧相连,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汉长城还有些地段是因山因河为塞, 既无挖壕,亦未筑墙,如山丹峡口谷以东4公里即是。
在张掖界内,由东山寺过人宗口翻山穿谷直抵临泽板桥,约四十五公里长的一大段,基本上都是“因山为塞”,只是利用山险在沿线山口险要处修城障、筑烽燧。这一段线路上,保存至今的有烽燧20座,城障二处。临泽以西的壕沟,则已被黄沙填没,无迹可寻了。
明长城
明朝时期,甘肃处于明王朝的边陲,北连蒙古瓦剌,南邻藏族各部落,西接西域各国,既是军事要冲,又是东西交通之孔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当时居于西部的一些部落,经常骚扰边境,甘肃的凉州、永昌、甘州等地常常是他们攻击的目标。
同时,明朝初期,“丝绸之路”十分繁荣,欧亚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贸、旅行者来中国必经河西走廊,有的则直接留在酒泉张掖等地从事商贸活动。
这些活动又往往遭到外来势力的阻拦和抢劫。为了保持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洪武到万历(1368年-1620年)二百多年,朝廷先后修筑长城达十几次之多,从而形成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公里的“明长城”。
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米~80米。像这样修筑于不同时代而平行延伸且保存完整的长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这两条长城又同兰新铁路复线、312国道并肩而行,与312国道在2642号里程碑处交汇而过,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遥相互应、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往来车辆行人无不驻足观赏。
编辑:席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