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炊烟里,一碗拨鱼子,是张掖人世代传承的味觉密码。它形若游鱼,滑似绸缎,用筷子轻轻一拨,便跃入滚水,翻腾出西北大地的质朴与灵巧。
拨鱼子的诞生,源于人与自然的默契。张掖的春麦历经祁连山的雪水浇灌和戈壁烈风的锤炼,磨成筋道的面粉。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需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黏,少一分则散。将面糊调配至合适的硬度,用筷子沿碗边轻拨,面鱼便如柳叶般滑入锅中,在沸水中舒展身姿,直至透亮如玉,劲道弹牙时捞出,拌上刚出锅的大片牛肉,肉片裹着花椒的辛香,与面鱼在浓稠的汤汁中交融,吃一口,一勺入魂。
拨鱼子的故事,藏着千年光阴。传说唐时八姑为救病妪,以筷拨面,误得“拨股”之名。如今,它从历史深处游来,成为张掖人待客的深情厚谊。无论是清晨的灶台边,还是宴席的青瓷碗中,这碗面鱼总能让人品出生活的温度——简单,却饱含匠心;朴素,却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