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先行 激发基层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魏玉兵是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畜牧站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扎根基层一线,从事畜牧科技、动物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推广,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农牧渔业丰收奖项,个人相继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等殊荣。前不久,受惠我市出台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他顺利获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正高级职称),成为甘州区通过特殊人才特殊评价政策获取专业技术职称第一人。
魏玉兵的成功只是我市激发农村基层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一个缩影。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我市制定出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张掖市农村人才市内有效职称评定办法(试行)》《张掖市企业有效职称评定办法(试行)》等配套办法,以15条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兼职,有偿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服务;建立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直通车”,对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人员,直接评定副高级职称;允许到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最后一次取得用人单位考核认定职称之后,下一次正常晋升职称均可提前1年申报;城镇人才到乡村服务满1年,或与乡村企事业单位建立3年及以上支援服务关系,服务或支援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如今,一条条政策红利的落实,让基层人才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发展空间日益广阔。
“自身造血” 深入开展10万农民工技能大培训
我市紧扣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从201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新生劳动力、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培训农民工10万人以上。为充分调动农户培训积极性,提出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者,给予每人300元至1500元的补贴;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每人600元至1900元的补贴。坚持“以产定培、以需定培、以岗定培”的原则,扎实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调查,依托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实行“双挂钩”制度,依托96个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88个技能实训基地,
选派136名专业技术人才和35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名师”,深入贫困村较多的35个乡镇,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我市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农民工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至目前,培训农村劳动力4.498万人。
因地制宜 “扶贫车间”助力精准扶贫
在农村,有这样一类贫困群体,他们渴望脱贫致富,却没有一技傍身,同时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现实又让他们难以抽身外出务工增收,而村“扶贫车间”的诞生,为他们实现脱贫带来了希望。
山丹县天泽农牧科技开发公司刘金生创办的“扶贫车间”,集牧草开发、种子培育、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采取“贫困农户+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公司”的全链条产业模式,与位奇镇8个村83户224人建档立卡扶贫户点对点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种子化肥、技术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带动扶贫户种植牧草6万余亩,收入2000多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务工800余人,被命名为全市第七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鼓励引导各类经济组织优秀人才在贫困乡村(社区)兴办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我市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又一重要举措。我市把“扶贫车间”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务工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出“扶贫车间”吸纳10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并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给予2万元一次性补助,稳定就业3年以上并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给予6万元一次性补助。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创办的“扶贫车间”给予5万元一次性补助等,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全市已建成“扶贫车间”21个,吸纳2471名农村劳动力就近输转就业,其中有33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钱晓萍)
编辑:王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