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麓的广阔草原上,有一处古老神秘的“中华老字号”,扎营养马的历史几乎两千年不断。这里偏居一隅,却有你未曾领略过的壮美景象。探访千年马场—山丹马场,体验祁连山下的田园牧歌!
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总面积329万亩,其中草原188万亩。
山丹马场海拔在2420米到4933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2摄氏度,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
(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王超 摄)
山丹马场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100年前。据《资治通鉴》记载,早在汉武帝时,这里就是官方设立养马的基地,马场第一任“场长”是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盛唐时期,豢养马匹的数量曾一度超过七万匹,直至清朝,这里一直是皇家马场。
(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野战军遵毛泽东同志“要完整无缺地把玉门油矿和山丹军牧场接收下来”的电令,派部队接管了山丹军牧场。
(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建场之初,百废待兴,条件艰苦。马场人爬冰卧雪,军牧屯垦。最初的建设者中,有西藏转业军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等。
老一辈马场人的生活印记。(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老一辈马场人的生活印记。(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老一辈马场人的生活印记。(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山丹马场培育出的军马品种“山丹马”,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少有的挽乘兼用的优良品种。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累计生产马、骡22万余匹,全军超过三分之一的军马来自山丹马场。山丹马场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随着部队对马匹的需求逐渐减少,2001年9月起,山丹马场正式移交地方,管辖归属历经多次演变,现为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二级全资企业。
(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 摄)
山丹马场的良种繁育依然具备传统和优势。千年马场正在积极谋求转型,以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其发展方向之一。山丹马场已与兰州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达成“马文化”研究意向。
近几年来,山丹马场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游客可以选择来这里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大草原上策马奔腾。山丹马场所在的大马营草原风景宜人,草原、雪山等多种资源分布在同一区域,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槐溪小镇”是山丹马场的另一张文旅名片。旅居此地,有皑皑白雪、青青草原、俏皮野花相伴。
除马养殖之外,藏羊、牦牛和驴也正在成为山丹马场特色养殖业的组成部分。据马场职工介绍,驴奶营养价值高,硒含量是牛奶的5倍;驴皮还可制成阿胶。马场正在和同仁堂等制药企业协商成为其驴皮供应商。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山丹马场以“新四大产业”为主业,构建具有马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马场种植业逐步调整结构,青割燕麦草等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中农发山丹马场供图)
“我爱马场哎,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一曲“山丹马场场歌”道尽几代马场人对山丹马场的深深眷恋。曾在繁华中甘于寂寞,也在困顿中咬牙坚守,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魂不丢,马场人对马场的感念不变。
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