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黄金档,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正在热播!该剧把我们带入到了祖国西北的两个村落之间,在两位村支书赵百川、夏宝生的带领下,我们逐渐了解了焉支村、丹霞村的苦与乐......
许多观众也许会好奇: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村落真的存在吗?“CCTV电视剧”特别专访《一个都不能少》编剧,编剧回答说:“这两个村落是虚构出来,但是它们的名字却大有来头!”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近焉支村和丹霞村名字背后的故事——
悠悠千古,祁连焉支
剧中坐落于甘肃省张掖市的这两个小村子,因张掖境内的焉支山和丹霞口而得名,焉支山与丹霞口的命名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祁连山的一脉,焉支山却又是独立的山脉,它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张掖、武威交界处。
地势险要的焉支山,因两侧临河并与明长城等军事要塞邻近,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抵御外侵的天然屏障。在与匈奴的连年征战中,首当其冲的焉支山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焉支”一名来自于匈奴语,是“天后”的意思。据传说,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读作yan zhi)诞生于此,因而得名。许多观众也许会好奇,“焉支”和“胭脂”发音如此像,它们会有什么关系吗?
还真有!焉支山可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它更是古人眼中的时尚之都,拥有高级化妆品原料的宝地!
原来,在当时的焉支山,漫山遍野都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红蓝花”。这种植物,就是制作古代妇女化妆品“胭脂”的主要原料。因此在史料记载中,“焉支山”也被称作“胭脂山”。

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在这里率兵击退匈奴,接连夺取焉支、祁连二山,并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皇家牧场——山丹马场。
愤愤不平的匈奴人虽然打了败仗但始终心有不甘,撤退的时候因为舍不得这些“化妆品”,还专门做了一首《匈奴歌》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妇女丢了这一山的化妆品,你说气不气!
正因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千年之前,焉支山就举办过万国博览会,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国博故里”。
(图:山丹政府网)
据《隋书·帝纪》记载,隋炀帝曾率领文武百官、嫔妃等十余万人浩浩荡荡从京城出发一路向西,在焉支山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场景壮观极了!
一眼丹霞,群山无色
在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开篇,壮美瑰丽的丹霞奇景令无数观众印象深刻,独特的彩色丘陵也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丹霞村的名字便来源于此——昔日“丝路明珠”张掖郡的重镇丹霞口。
顾名思义,丹霞口的名字正是脱胎于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一个典型的因地形而得名的地方。由于其山体线条分明、色调斑斓,又被誉为“上帝的调色盘”,吸引了不少剧组都慕名而来。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太阳照常升起》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都曾在这里取景!
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镇,张掖在历史上还是一个著名的驿站和物资中转站。关于这一点,丹霞口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有一年王母寿诞,各路神仙都要前往瑶池向王母祝寿。七仙女飞过丹霞口,发现这里景色十分优美,便决定飞身下界游玩一番。
号称塞外小江南的张掖,在古代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这里的街市商贾如云,物产丰富,瓜果飘香,让七仙女们流连忘返。
一连数日,仙女们都在这里品美食、赏美景。玩的不亦乐乎,早就将王母寿宴抛在脑后!待想起王母寿辰临近之时,时间已经很紧了。于是急忙向西飞去,匆忙之中将一条七彩丝带飘落在祁连山脚下,化成一座七彩山脉,永远留在了张掖。
昔日古镇,重放生机
在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中,赵百川和夏宝生带领焉支、丹霞新老两代村干部解决了脱贫中的难题,扫除了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将焉支村和丹霞村合并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农村。
“焉支”、“丹霞”这两个充满了文化历史感的小村子,终于也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之下重放生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富裕村。
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村民们喜笑颜开开始了新生活。整洁的村容村貌,焕发着全新的生机。
“焉支”、“丹霞”这两个昔日代表“战争”与“和平”的小村子,不仅暗喻着“合则强,分则弱”的寓言,更代表着新旧观念的更替交融、合作才能共赢的硬道理。穿越历史时空,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独属于他们的新的传奇!
编辑: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