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人的一天,从一碗热气蒸腾的臊面开始。案板上,面团在擀面杖下舒展成薄如蝉翼的“韭叶”,这是祖辈传承的功夫——灰碱面用双擀杖反复碾压,韧劲藏在每一丝纹理中。面条入水翻腾,九分熟时捞出浸入冷水,瞬间锁住筋道,弹牙的口感,是张掖人刻在基因里的挑剔。
汤,是臊面的魂。老母鸡熬煮的鲜汤打底,撒一把胡椒粉与姜粉,滚烫的浓稠裹挟着辛辣,直抵脾胃。浇一勺晶亮的汤头,豆腐丝、葱花、香菜纷扬而下,再添一勺秘制臊子——肉丁在香料中翻滚出醇厚,几代人的手艺化作舌尖的暖流。
这碗面,是游子梦里反复煮沸的乡愁,是游人口中“比西北风更烈”的惊叹。它从汉代烽燧下的篝火中走来,带着丝绸之路上千年的风沙与温情,在一勺一筷间,续写着河西走廊的晨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