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链赋能强工业
——“十四五”张掖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曾几何时,“工业短腿”是张掖发展的现实瓶颈;而今天,工业经济正展露跨越式崛起的峥嵘头角,工业已成为张掖实现经济后发赶超、转型突破的最大增量、关键变量,清洁能源开发是张掖发展工业的重要机遇,综合能源是张掖生态工业的首位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的“黄金时代”正加速到来,以工业经济赋能张掖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向着未来全面铺展。
在国内生产工业硅最大的矮烟罩半封闭旋转式矿热炉旁,火舌跃动,热气升腾,冶炼工正“全副武装”手持烧穿器进行开炉眼作业,防火服的银色与烈焰的红色火光交织,点燃了“工业硅-多晶硅-光伏板”强大产业链的熊熊动力。
在1800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内,一颗颗香甜饱满的临泽红枣经过清洗、配料、灌装等一系列马力全开的智能生产线,摇身一变成红枣枸杞汁、公主太子枣等30多种老少皆宜的“香饽饽”休闲食品,将张掖枣香远飘新疆、北京等省市。
在总投资27.7亿元的全省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内,曲臂式、剪叉式升降机等6台高空作业车正井然有序运转,机械臂一伸一展间,将建筑工人们平稳托举至数十米高空,工人们在高空作业平台上焊接钢架、连接螺栓……一丝不苟地为这座巨型钢铁骨架填充“血肉”。
从“智慧大脑”赋能“张掖制造”,从“精深加工”串联“产业链群”,甘肃河西硅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纳塔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本地领军企业“大放异彩”。“十四五”以来,张掖市高擎“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鲜明旗帜,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和工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立足禀赋、放大优势、抢抓机遇、奋楫争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如今这片热土上,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一幅存量优化、增量扩大、质效齐升的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振兴画卷正磅礴舒展。
转型攻坚 综合能源“绿”意盎然
面对“双碳”时代命题,张掖市工业的转型脉搏正强劲跃动。市委、市政府精准落子,以前瞻视野将综合能源产业定位为工业突围的“首位产业”与“战略引擎”,以“风”“光”为笔,用绿色动能重塑工业版图——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增加903万千瓦;规划建设氢能零碳产业园,落地氢能产业项目8个,初步构建形成“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被确定为全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绿电”装机占比高达80.8%,领先全省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的耀眼数字,昭示着张掖工业的底色已全面转向“生态绿”。
不止于“风光”无限,新材料产业也在此聚链成势,硅系、凹凸棒石、碳基三大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攀升至25.9%,稳居全省前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与此同时,数字浪潮奔涌而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建设,成功覆盖350家规上企业,也为传统产业装上了“智能大脑”。
“十四五”期间,张掖在能源保供领域立足资源优势,科学有序开发,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找矿行动,全力推进花草滩、平山湖煤田及煤化工基地建设,推动“黑色资源”实现绿色转型与清洁利用。同时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能源升级,一手抓战略性矿产开发,系统推进肃南小柳沟钨钼矿、普花湾泉树墩石英岩矿、黄萤沟九坝泉萤石矿、碱洼盆地油气、张掖盆地地热、临泽凹凸棒石及优势铁矿等多元资源,打造多元互补、安全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真正把张掖建设成为“脚下有矿、手中有能、发展有底”的能源保供重点区。
聚链成势 产业集群“链”动未来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健骨”,一条以绿色为底、能源为核的工业产业链条逐渐清晰。
张掖市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格局,一套特色鲜明的“363”发展体系为其注入蓬勃动力。在这一体系的引领下,综合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电子信息六大主导产业快速集聚,协同发力。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85亿元,其中六大产业贡献率高达86.8%,真正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产业集群建设捷报频传,张掖现代种业及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成功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甘州区饲料加工与玉米制种集群也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品牌越擦越亮。在绿色能源赛道,张掖前瞻布局,积极建设全省绿氢生产与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目前已形成年产230吨绿氢的能力,为能源结构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与此同时,智算产业也按下“快进键”,北京万界、丝路交通、中数博通等智算中心项目集中开工。建成后,全市智能算力将跃升至12000P,有力夯实数字经济坚实底座。
此外,张掖低空经济特色品牌正加速形成,依托临泽通航产业园,陕西寰宇、华鹰众行等飞行器生产企业纷纷落地,一条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形,为链群发展迈出坚实新步伐。
培优创新 精耕生态“育”企成林
秋绥冬禧,沃土生金。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一座生机勃勃的“企业森林”正拔节生长、蔚然成林。这背后,是精准滴灌的助企服务、是阳光雨露的政策滋养,更是“育林人”深耕不辍的久久为功。
精准服务与资金活水的“双向发力”,共同孕育了企业健康向好成长的沃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推动“包抓联”“六必访”机制落地见效。全市累计走访企业2.67万人次,收集问题577条,解决问题558条,96.71%的问题解决率见证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在服务企业的同时,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通过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元渠道,累计兑付奖励资金4351万元,惠及企业205户,投放产业基金2.1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沃土育良木,硕果满枝头。全市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0家、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7家,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服务企业3.6万家次,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服务体系。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企业培育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24年底,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75户,5亿元以上15户,10亿元以上6户,各项指标较2021年均实现显著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89户,位居全省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放眼这片日益繁茂的“企业森林”,每一棵树木的茁壮成长都见证着培育者的匠心独运。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6户,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累计创建绿色制造载体29家、智能制造体系10家,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0户,备案甘肃省工业新产品58个,这些成果标志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立柱架梁 工业发展“势”不可挡
张掖工业经济“引擎”全开,数据跃升勾勒出一条昂扬的发展曲线——从2021年到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63.5亿元跃升至94.5亿元,增长48.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63.6亿元猛增至205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在这背后,一套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业发展体系”正释放出强劲动能。
以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为“顶梁柱”,政府负责落实为“承重墙”,企业主体作用为“发动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助推器”,张掖构建起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强工业”行动的全新工作格局。这一制度性框架,不仅凝聚起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更让工业成为张掖实现经济后发赶超、转型突破的“最大增量”与“关键变量”。
“立柱”稳根基,“架梁”引方向。随着制度保障不断夯实,张掖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分量持续加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1%提升至13.9%;工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也由26.7%提升至27.1%,工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而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活水之源,“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工业项目338个,建成217个,完成投资641亿元。一批批重点项目从蓝图走向现实,为张掖工业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从稳中提速到进中向好,从突围破局到增效提质,张掖工业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跑出加速度,塑造新格局。未来,张掖市将持续聚焦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强化链群发展、数智赋能、企业引育、载体支撑,加快构建张掖特色‘363’工业发展体系,不断开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记者 王钰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