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张掖市境内的草原上,成群的肃南牦牛踏着晨露啃食着鲜嫩牧草,黑褐色的身影与碧绿的草场相映成趣;民乐县的育肥大棚里,科学配比的饲草滋养着壮硕的牦牛,它们正积蓄力量等待走向全国市场……从高原牧场到农区育肥基地,从传统放牧到科技赋能养殖,这些鲜活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张掖牦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祁连山独特生态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了“全市统筹、肃南核心、多点辐射、全链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同步推进。如今的张掖,已构建起以“肃南牦牛”为核心的高原特色畜牧业体系。去年,全市牦牛饲养量、出栏量和产值均实现显著增长,通过品种保护、科技赋能、品牌塑造,让这一高原瑰宝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守护生态安全的“黄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生态禀赋筑基 产业布局焕新
肃南县作为核心产区,牦牛存栏量占全市近六成,培育了数百户养殖大户,年育肥规模超1.6万头,凭借142万公顷优质草原,成为全省牦牛生态养殖与良种繁育的核心区域。民乐县依托“农牧业黄金带”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市牦牛育肥枢纽,每年近20万头育肥牦牛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独特的“牧繁农育”模式让育肥周期大幅缩短,养殖效益显著提升。山丹县则以军马场高原牧场为依托,侧重优质种源培育与短期育肥,与肃南、民乐形成互补发展的差异化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张掖市精准勾勒出“一核引领、两带支撑、多点辐射”的产业蓝图,既发挥了肃南的生态养殖优势,又利用了民乐、山丹的区位与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产业资源的最优配置。跨区域协同合作更激活了发展动能,对内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模式,让牧区与农区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对外与青海海北州深化“祁繁甘育”合作,数百户农牧民参与其中,形成“青海繁种、张掖育肥、全国销售”的产业联动格局。异地借牧模式的推广让资源利用更高效,每年冬春季节,山区牧民赶着牛羊前往农区的玉米秸秆地借牧,既让祁连山草原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又实现了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
科技赋能提质 品种品质双优
“肃南牦牛”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是张掖牦牛产业的核心优势所在。这一品种保留了野牦牛的优良特性,体质结实、前躯发达,黑褐色毛色占比高,体侧下部密生长毛,适应高原严寒环境的能力极强。为保护这一珍贵遗传资源,当地建立了核心育种群,对核心群进行建档立卡,累计测定多项生产性能指标,为品种提纯复壮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让张掖牦牛养殖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向标准化、智能化新阶段。当地构建起完善的繁育体系,成立肃南牦牛繁育中心,多家企业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年培育种公牛数量可观,通过引进优质种牛、推广杂交改良模式,让成年牦牛产肉量显著提高。养殖技术的革新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肃南县推广“夏秋放牧+冬春补饲+异地借牧”的生态循环模式,无人机放牧、大数据管理等智慧技术在养殖中广泛应用,大河乡的28架无人机实现了“指尖管千牛”,极大降低了养殖劳动强度。
饲草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牦牛健康生长提供了充足支撑,全市大规模种植高原饲草,收贮大量青贮玉米和优质干草,饲草料自给率超八成,肃南县更建成多处标准化种植基地,“粮改饲”政策的落地让饲草品质持续提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则为产业注入了持续的技术动力,专家服务团队深入一线,每年培训牧民骨干数千人次,推动养殖技术转化率不断提高。祁连山纯净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的养殖方式,造就了肃南牦牛肉独一无二的品质,肉质鲜嫩多汁、肉汤清澈飘香,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均衡的健康食品,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

品牌认证加持 市场版图拓展
张掖市坚持“品质筑基、品牌赋能、市场导向”,让肃南牦牛肉从高原牧场走向全国餐桌,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肃南牦牛”凭借过硬的品质获得了一系列权威认证,成为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正如肃南县康乐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佘海瑞所说:“截至目前,‘肃南牦牛’成为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之一,成功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经过这些专业的认证,肃南牦牛有了自己的身份,肃南牦牛肉有了自己的品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使肃南牦牛产品走向全国。”
除了四项核心国家级认证,肃南县多个乡镇获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认证,多家企业入选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授权使用“九排松”甘肃省著名商标,“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可观,占生产总量的六成以上,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证体系,让肃南牦牛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完善的销售网络让肃南牦牛产品触达更多消费者,在全国设立了18个品牌体验店及销售专柜,让消费者能够近距离感受产品品质;线上布局持续发力,通过京东、盒马鲜生等主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产品远销26个省市自治区,品牌认证带来的价值提升让经营主体和牧民都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政策护航发展 生态民生共赢
张掖市将牦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从政策、资金、风险防控等多方面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市级层面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实施优势产业集聚提升等“十大行动”,将牦牛产业纳入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短期攻坚+长期发展”的政策链条。肃南县作为核心产区,同步实施多项行动,全域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牦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多元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级财政连续补助肃南县采购优质种公牛,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持续落地,种公牛补助、科技项目补助等精准到位,乡村振兴产业贴息贷款惠及众多经营主体,全方位保障了良种繁育、养殖基础设施、科技推广等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为产业发展筑牢底线,牦牛保险承保率达八成以上,大量固定式防疫注射栏投入使用,“监测-免疫-处置”的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极高,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始终坚守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使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肃南县推行“草原休牧+农区借牧”模式,每年让祁连山草原“休假”5个月,减少放牧压力,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升,昔日略显稀疏的草原如今重新焕发生机。借牧模式更实现了种养循环,牲畜年转化大量秸秆,过腹还田有机肥,既解决了农区秸秆处理难题,又减少了化肥使用,形成了“草原休养、农区增效、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牦牛产业更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肃南县数百户养殖大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部分牧民育肥牦牛年利润可观;民乐县通过“牧繁农育”模式,带动育肥户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异地借牧模式更为农区农户带来数千万元地租收入,促进了农牧区资源互补、共同富裕,成为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纽带。
从祁连山草原的生态放牧到农区的科学育肥,从品种保护到品牌塑造,从政策扶持到科技赋能,张掖牦牛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品牌驱动、兴边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张掖,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牦牛生态养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产品加工集散中心,肃南牦牛这一高原瑰宝,正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品牌魅力,香飘全国。未来,张掖将继续深耕牦牛产业,持续深化“政策+科技+市场”三轮驱动,让这一“黄金产业”在祁连山下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牛”动力,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新篇章。(记者 贺承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