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 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成祖朱棣赐名“宝觉寺”,清康熙帝赐额“宏仁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俗称“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占地 6 万多平方米,寺内保存古建筑近 20 座,馆藏文物 1 万余件,保存壁画 530 平方米,是一座集建筑、塑像、壁画、雕刻、经籍、书法、绘画及其他文物珍品为一处的佛教艺术博物馆。其中以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最为著名。
大佛殿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标志性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间宽 48.3 米、进深七间纵深 24.5 米,两层楼,高 20.2 米,楼上四周有木构绕廊,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殿顶由青筒瓦覆盖。大殿檐下额坊上雕有龙、狮、虎、象、鹤等飞禽走兽,殿门两侧嵌有两幅用 50 块水磨方砖拼接而成的明代砖雕,左幅为“西方圣境”,右幅为“祇园演法”。
大佛殿内正中设一长 35 米、宽 5.4 米、高 1.7 米的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造像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面部贴金,释迦牟尼两眼半睁半闭,面容恬静安详,生动地再现了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情景。造像身长 35 米,肩宽 7.5 米,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卧佛身后有身高 5.8 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头脚两端塑身高 7 米的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两位护法神(另一说是优婆夷、优婆塞)立像。殿内底层四周、二楼四周板壁绘有总面积达 530 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说法图、观音变、《西游记》人物等。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皆造型逼真、想象力丰富、技艺精湛。
大佛寺景区内还有藏经阁、佛教艺术陈列厅、佛教经籍陈列厅、金塔殿、土塔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图文来源:《张掖(中国国家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