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2016年,张掖市被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地区,如何实施好这一重大项目,让项目发挥最大效应?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目前项目实施进展及成效如何?
日前,记者采访了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副主任魁学荣,他告诉记者,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把组织实施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根本措施、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基础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着力提升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匠心描绘的生态画卷徐徐铺陈。
祁连山恢复往日平静,山峦叠翠、林草茂密,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久居大山的农牧民搬出保护区,开启了新生活;
黑河流域河清岸绿,弱水潺潺,科学有效的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让下游河湖碧波荡漾;
大林带纵横交错,蜿蜒绵长,交通沿线风光如画,宛如城市“绿丝带”轻盈润泽;
田畴沃野,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
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自2017年2月启动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内后外、先标后本的原则,先后实施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林草植被恢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农牧民搬迁、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治理、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重点荒漠区生态治理、农田防护林网修复、木本油料及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项目。
作为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地区,无前车之鉴,也无模式可循,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工程启动实施后,由于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规划的个别项目无法落地实施,一些项目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2018年9月,经财政部、省财政厅同意,我市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优化后,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实施13个方面的75个项目(117个子项目),总投资43.5亿元。其中2017年项目重点实施13个方面的55个子项目,2018年重点实施10个方面的41个子项目,2019年重点实施8个方面的21个子项目。”魁学荣表示,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源头治理、坚持标本兼治、坚持保护发展并重、坚持系统思维,不断恢复南部水源涵养区林草植被,优化提升中部绿洲区生态经济,综合治理北部防风固沙区域。
坚持问题导向,有力支持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坚持项目实施与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相结合,在拉网式排查、评估受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由表到本原则,开展系统性修复。关停保护区内探采矿项目、撤离人员、拆除设施、封堵矿井、清理现场、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对矿区矿点地表实施生态恢复治理。加强水电项目整治,全市36座引水式电站(保护区17座)安装了生态流量下泄视频监控和流量计量设施,66座水电站安装了引水流量监测计量设备,31个水库水位视频监控、30个河长制监测点位、38个渠道前端监测设施全部安装到位,确保了生态基流足额下泄。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三化”草原治理面积达51.5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310万亩,草类盖度提高10%,优良牧草比例达到70%以上。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地带、黑河沿岸、北部沙区完成人工造林10.7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林木成活率达8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被国家督导组称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博物馆”、“教科书”。
坚持源头治理,有效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广泛宣传、反复摸底、耐心细致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政策集成、精准施策的办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农牧民实施易地搬迁,295户920人已搬出并得到妥善安置,95.5万亩草原实施禁牧,3.06万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搬迁区域进行了平整覆土和生态恢复。结合原国家环保部遥感监测和“绿盾2017”“绿盾2018”行动反馈问题核查整改,在不影响保护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居民转移转产和湿地保护恢复,关停拆除湿地保护区内建材厂、养殖场、采砂场、度假村等违建设施224处,退还湿地3195亩,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生产经营项目全部退出。从根本上减少了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祁连山、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甘州区芦苇池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白梅薇 摄)
坚持标本兼治,系统修复治理,有效改善了黑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始终把水质达标、鱼翔浅底作为水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注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坚持治污与造景并举,通过控源截污、疏浚清淤、清水补给等措施,彻底整治甘州区东环路芦苇池、饮马河、东泉干渠、黄水沟4条城市黑臭水体,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采取河道疏浚、清污分流、植被恢复、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改造等措施,统筹开展山丹河污染水体治理,恢复水清地绿、空气清新的城市环境。因地制宜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通过人工造林种草、砌筑护坡护岸、围栏封禁保护等措施,在马营河、洪水河、隆畅河、平易河等小流域治理河道45公里,营造水保林1.4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采取疏浚河道、固定两岸滩地、稳定河道主流、植树种草等多种修复措施,开展黑河城区段、大沙河、讨赖河、石炭沟生态综合治理,提高河道防洪安全性能,山丹河流域观测断面水质实现了由污变清的重大转变,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由劣Ⅴ类变为Ⅳ类以上,区域水生态保护格局和健康安全的水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坚持保护发展并重,提升综合效益,有力推动了中部绿洲转型发展。坚持提升绿洲农业生产能力与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两轮驱动”,把项目实施作为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做到渠、路、林、田统一规划、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45.1万亩,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全面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渠路林配套、带片网结合的原则,改造农田林网更新完成15万亩;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2.45万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核心示范区19个,示范奖补面积达到1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培育和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木本油料和特色经济林基地2.83万亩。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迈出了坚实步伐。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软硬件建设,基本建成了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监测体系。在强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统筹谋划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建设多源数据集成的大数据库,建立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辐射环境、机动车尾气、企业污染源、城市重点区域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等8个数据监测网,打造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评估与动态监测平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监控平台、智慧环保平台,建成水电站生态流量市级监控系统,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测预警、监察执法和协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至目前,按照《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确定的75个项目统计,全部完成任务的58项,完成实物投资量38.2亿元,实际支出资金37.54亿元,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2017年的55个子项目已全部完工,完成实物投资量15.91亿元;2018年的41个子项目,竣工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34项,正在建设7项,完成实物投资量15.62亿元;2019年的21个子项目,竣工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8项,正在建设12项,未开工1项,完成投资6.67亿元。”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魁学荣了然于心。
山丹大黄山曾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矿洞,密密麻麻布满山坡,均属历史遗留无主矿山,面积2.64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疯狂的开采活动让大黄山伤痕累累,九十年代以后,小煤窑纷纷废弃。但它造成的地面沉降、植被破坏、矿渣阻断地表水源等问题遗留了下来。”山丹县土地整治及矿山恢复治理中心主任常怀智记忆犹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山丹县将大黄山外围划分为三个治理区,分别进行废弃小煤窑和地面塌陷回填平整、废弃建筑物拆除、覆土种草、围栏封育、沟道疏导等工程,如今大黄山伤痕痊愈,枯泉复涌清流。“目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共12个子项目,已完成458处矿点采(探)坑(洞)回填、矿区设施设备拆除、渣堆平整覆土、植被恢复、采矿便道生态修复、围栏封育等任务,治理尾矿库1处。”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工作人员许亮说。
“从国家层面支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给我们带来了福音,对于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谈及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子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塔尔沟科研试验站站长张学龙深有感触。据了解,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依托河西学院真菌工程实验室完成投资0.16亿元,建成了祁连山菌物保育区、标本馆、文化馆、活体组织库、基因库、功效成分库、菌种库和信息库等“一区两馆五库”,对祁连山菌物从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基因、生态等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保护。并研制菌糠肥料、菌糠饲料新产品12种,创新推广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新品种16项,驯化珍稀野生食用菌8种、成功推广2种,为祁连山菌物资源科学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治理后的山丹河城区段 (徐柏林 摄)
人类活动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搬迁,是对环境最好的保护。肃南核心区农牧民整体搬出保护区,房屋及附属设施拆迁补偿资金全部发放,核心区草原全部落实禁牧,农牧民不仅得到禁牧补助款,每户还安排一名生态管护员,搬迁农牧民通过政策集成帮扶,顺利实现了转移转产从事设施养殖、旅游服务及个体经营,有的选择就近务工,开启了搬迁后的新生活。“农牧民搬迁工程共2个子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农牧民整体搬迁安置,草原实行禁牧,牲畜全部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副主任周天赟如数家珍。
而曾经让人捏着鼻子绕着走的“黑臭水体”如今清流涌动,河青岸绿,市民纷纷拍手叫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8个子项目,已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敷设污水管网51.7公里,封堵排污口31个,建成溢流堰1座、污水一体化泵站3座,新建清水补给管道7.3公里,疏浚清淤2.7公里,全面完成了甘州区东环路芦苇池、饮马河、东泉干渠、黄水沟4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周天赟告诉记者,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根本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最大的成效和亮点之一。
民乐县大面积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条件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地整好了,渠修好了,水流快,浇地多,省水费。”民乐县永固镇牛顺村农民单爱珍感触颇深。“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工程共2个子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项,改造修复农田防护林网1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5万株,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乡村景象。” 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工作人员雷军表示。
做法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魁学荣表示,三年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五个结合”“四个突出”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
祁连山浅山区退耕还林项目(王鹏 摄)
“五个结合”即项目实施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相结合。把项目实施作为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工作的基本支撑和具体措施,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点分片区设置为12个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将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建材厂、养殖场、采砂场、度假村等违建设施拆除恢复设置为3个保护区居民转移转产项目,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同时,设置保护区农牧民搬迁、林草植被恢复、“三化”草原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治理等项目,提升保护区生态功能。既解决了整改整治资金问题,也达到了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目的。
项目实施与解决城市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把纳入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监管平台的甘州区东环路芦苇池、黄水沟等4条城市黑臭水体和山丹河污染水体治理作为重点,将甘州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张掖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山丹河沿线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纳入项目建设,采取截污纳管、清污分流、净化处理等措施,既有效治理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又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解决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实现城市水体有效治理,恢复自然生态美景。
项目实施与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特色景观相结合。注重发挥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设置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等项目时,根据所处的区位优势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观,将现代绿化美化理念融入项目建设之中,按照乔灌草花结合、条块带片布局、文旅体景交融、水光元素渗透的思路,实施黑河城区段治理、山丹河山丹城区段治理、民乐洪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临泽大沙河生态综合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林草植被恢复等项目,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处城郊的优势,将生态恢复治理与城市绿化美化结合,达到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目的。
项目实施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在推进项目建设时,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载体,以黑河沿岸防护林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支撑,全面实施国道227线和省道213线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乡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项目为带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计划,助力“三农”发展。
项目实施与改善硬环境提升软实力相结合。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软实力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软实力提升工作,规划实施张掖市水生态环境监控保护信息系统、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检测能力建设(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两大系统)、祁连山黑河生态保护科普宣传及人员培训、祁连山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增强全民环保行动自觉,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警评价体系,为促进全市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和永续增值提供技术支撑。

湿地之城金张掖(成林 摄)
“四个突出”即突出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的生态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突出祁连山和黑河流域两大生态系统的特殊地位,精心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在整体规划上,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南部水源涵养区林草植被恢复、中部绿洲区生态经济优化提升和北部防风固沙区生态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把祁连山、黑河水以及与此紧密关联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农田作为一个整体,以山水保护支撑林草田的产出,以林草田单位产出提升减少对山水的掠取,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在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打破行政、行业界线,统筹安排治理任务,实化细化治理措施,确保治理目标的系统性、项目设置的关联性、治理成效的综合性。
突出科学论证、精准施策的实施方法。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聘请3位中科院院士为咨询专家和项目顾问,支持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等本土科研院校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研究院、兰州大学建立科研协作平台,缜密论证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各专项技术方案,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各类具体项目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全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并由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确保每一个项目方案科学、措施精准。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突出整合资源、多方联动的推动模式。积极探索项目、资金、资源整合的路径和方式,将项目专项资金与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市县区政府资源、社会资本、群众投工投劳整合起来,较好地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和项目实施合力。在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过程中,集成了移民搬迁、游牧民定居、草原生态奖补、精准扶贫、社会救助、农业产业化等七个方面的政策,为顺利实施搬迁奠定了基础。在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建立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林地后续管护问题。
突出目标管理、责任倒逼的落实机制。探索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决策担责、县区部门落实执行”的项目推进机制,根据项目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一事一议”,适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及时研究调整变更;县区和部门按市上的调整变更意见,具体做好项目的推动和落实。积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进度调度、绩效评价等制度,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双重审计”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进行例行的跟踪审计和第三方审计机构的造价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工程决算、资金支付的重要依据,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加强项目施工调度,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督查,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记者 陈海)
记者感言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把祁连山、黑河水以及与此紧密关联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农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实施,以山水保护支撑林草田的产出,以林草田单位产出提升减少对山水的掠取,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这既是国家实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初衷,也是我市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的成果,最终是为了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编辑:胡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