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雨就多,入夏以来,祁连山更是连降喜雨。6月29日至7月1日,我再次深入祁连山北麓,先后到张掖肃南、民乐两县南城子、东城子、大泉沟、童子坝、海潮坝、青龙寺、马蹄寺等地调研,阅目祁连山大美风光,了解农牧民在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治后的认识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清晨,太阳伴随着牧歌跳出地平线,万道霞光透过云隙。在阳光这只“魔笔”的彩绘下,祁连老君山先是幻化成一片赤红,继而又变成桔黄,继而七彩纷呈。远远望去,祁连山下,像是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
美景如斯,置身期间,直令人心神摇曳,如痴如醉!
(高铁穿行祁连花海)
刚好有动车呼啸而过,牧民在享受绿水青山原生态的同时,随时还可以感受到现代高铁的便捷,朝发祁连山,暮宿苏杭间。
没有祁连山,就没有河西走廊绿洲。受高原寒冷气流影响,祁连山海拔4200米以上终年积雪,夏日冰雪融水,汇成万千溪流,通过多个峡谷,流出祁连山,流进水库、塘坝等调蓄工程,灌溉着河西走廊千里沃土。祁连雪峰是河西走廊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
河西走廊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均发源于祁连山。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一直流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汇入东西居延海;疏勒河水曾经流入罗布泊。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达一千多公里。因在黄河以西,两峰夹峙,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最狭窄的一段,历史上繁荣富庶,曾经仅次于长安和苏杭,隋朝甚至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中心。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持续深入的宣传以及断腕刮骨般的治理,使得当地干部群众已经充分认识到祁连山作为河西走廊生命之源的重要意义,切身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两端连接着大漠的祁连山,生态十分脆弱,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冰川缩减、风沙频起,人为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绿洲萎缩,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河西走廊发展的主要瓶颈。痛定思痛,人们已经认识到祁连山生态之重要,还植物以葱郁,还动物以宁静。
今日之祁连,高天湛蓝,云卷云舒,绿树葱葱,鸟语花香,多么惬意的家园!(张玉林)
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