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张掖市坚持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保障,努力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张掖市生猪生产运行平稳,产品货源充足,价格相对稳定,养殖场未出现饲料短缺和压栏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对张掖市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影响有限,生猪和其他菜篮子产品供应平稳有序。
从主要指标看,“增”的幅度在加大。在落实好省上“猪八条”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从政策扶持、产品运输、非瘟防控、市场监管、生猪养殖用地、猪肉储备投放等方面制定稳定生猪生产九条措施,指导各县区开展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同时,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与广大养殖场户建立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主动调整生产结构,科学合理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补栏。至目前,全市生猪饲养量达60.83万头、同比增长4.03%,存栏41.91万头、同比增长3.82%,出栏18.96万头、同比增长4.23%。在原有畜禽生产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猪生产监测面、增加监测频次,提升统计监测数据质量,重点对全市247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月跟踪监测,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247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现存栏生猪19.52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能繁母猪2.34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3.14%。
从市场供需看,“稳”的态势在持续。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全市仔猪、活猪、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生猪养殖利润较好,今年第20周(5月11日至5月17日),我市生猪平均价格30.12元/公斤,环比下降1.85%;猪肉价格51.38元/公斤,环比下降2.56%,走势基本平稳。全市总人口122.9万人,日均消费猪肉约75吨,全年消费2.74万吨,每天需屠宰生猪1000头,全年共需36万头,至目前已出栏生猪18.96万头,除满足本市需求外,外调生猪5.23万头。
从招商引资看,“好”的企业在落地。去年以来,我市成功引进签约上海原本等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初步形成强龙头、搞合作、深加工、创品牌的生猪业发展模式,带动全市生猪产业快速发展。至目前,祁连雪域年出栏12万头母猪产业化项目一期基础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引进种猪4000头,生产出售种猪1800头,二期保育舍和二元母猪舍正在筹建中;河南牧原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系列项目已完成土地初选,正在进行相关部门用地征询和磋商深度合作事宜,上海原本也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从发展质量看,“新”的潜能在挖掘。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生猪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奖补、生猪养殖保险、规模养殖场户改扩建等扶持政策,鼓励县区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改扩建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和吸附作用,引导企业、合作组织和养殖场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投资生猪产业力度。去年以来,积极向上争取落实项目资金553.1万元,其中对5个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生猪养殖场流动资金贴息47.1万元;对19个新改扩建且新增生猪产能的养殖场区奖励性补助316万元;对新建的年出栏12万头生猪的祁连雪域补助资金100万元;对服务能力较强的区域性种公猪站补贴90万元。全市新改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4个,建成13个,在建11个,新增产能3.2万头,全部建成预计新增产能14万头,逐步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率达85.4%。
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看,“严”的措施在加强。严把餐厨废弃物禁喂关,进一步健全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严把种猪、仔猪、冻肉调运关,强化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作用,优化种猪跨省市调运检疫程序;落实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养殖企业点对点调运,保障外省市检疫检测合格的种猪、仔猪和冻猪肉有序调运。严把屠宰检疫关,落实生猪屠宰场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督促生猪屠宰场落实动物防疫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把监测排查关,严格执行防控日报告制度,加大对病死猪实验室检测力度,发现生猪异常死亡,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按程序报告。(马斌 安丽娟)
编辑: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