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张掖市坚持把保基本民生放在工作首位,持续提高保障水平,着力拓展保障范围,健全完善兜底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保障服务质量,织密筑牢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今年,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城市全额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到577元,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月补助标准提高到367元、350元;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9012元、5760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达每月136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每人每月100元。上半年,张掖市及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2.14亿元。
制定《兜底保障工作要点》,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包抓联动机制,全面开展兜底保障专项提升、冲刺清零、百日攻坚、挂牌督战4个专项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城乡低保专项治理,细化完善特殊困难群体民生保障政策,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难老人、未成年人等实行“单人户”施保政策,纳入符合条件的城乡“单人户”低保对象1618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分类定标、差异服务”原则,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在去年每人每年1200元、2400元、3600元的基础上增加240元,集中供养对象增加900元。配备护理工作人员115名,重点为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提供照护服务。建立分散特困人员走访探视制度,统筹使用护理补贴,与江子为民、万城、顺馨养老服务公司签订照护协议,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三个一”照护服务,着力改善特困供养人员生活状况。筹资1172.68万元,为6084名分散特困人员配备更换衣物、床单、被褥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全力消除视觉贫困。
建立孤弃儿童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发放制度。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解决残疾人因残疾造成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支出困难,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冲刺清零,全面解决漏补问题,形成民政、残联数据共享、按月比对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做到应补尽补、不漏一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实名制落实儿童督导员69人、儿童主任931人。开展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全面摸排留守妇女基本情况,将819名留守妇女基本信息录入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将5864名经济困难老年人纳入服务范围,每人每月补贴资金100元,老人可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及时享受照料服务,有效解决行动不便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提高临时救助标准,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对因学、因病、因残等造成家庭支出较大的实施二次救助,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给予5000元至2.5万元大额临时救助,平均救助水平由去年的每人次1186元增加到每人次1402元。着力防范脱贫群众返贫,及时将返贫人口和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预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740.14万元,增强救助时效。强化困难群众临时救助信息数据库使用,做到主动救助、靠前服务。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对遭遇急难问题、生活陷入困境的城乡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特困供养人员和留守、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今年,全市共救助城乡困难居民2.5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3628万元。
建立民政、扶贫、人社等重点防贫部门协作联动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对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重点民政对象、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进行动态监测预警,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救助,全市共核查比对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信息2546条。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临时物价补贴936.12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8.48万人次。开展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涉稳重点人员排查管控。发放“小微权力明白卡”,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安排专人负责接听、接收群众留言、来电,及时分类处置,对账销号。(记者 杨静文)
编辑: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