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近处栈道蜿蜒曲折、芦苇荡漾,远处祁连山白雪皑皑、延绵起伏。不同于人们印象中河西走廊的驼铃声声、沙海连绵,位于走廊中部的“金张掖”因水而起,自古被誉为“水韵之城”。
近年来,张掖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全域造林绿化工程,构建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康养健身、城乡融合的绿色美丽生态长廊。
在张掖市甘州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党委大院内,党寨镇党委书记王正彪介绍,这里日光充足、土地平坦,十分适合建蔬菜大棚,党寨镇利用陈寨村等6个村地域相邻优势,规划了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并成立了片区党委。通过片区党委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由以前6个村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的抱团发展。
正在大棚内采摘蔬菜的陈寨村三社村民赵金秀感慨:“前几年,蔬菜都是农民自己拉到市区卖,去年成立了片区党委,村民的菜都由片区统一收购,给大家带来很大方便。”王正彪说,如今大棚里每天200多人上班,工资都是当日结算,进棚算时、出棚给钱。目前,片区有5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355名党员,其中党员致富带头人有89名。
民乐县北部低海拔地区的农民以前因为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开始向资源丰富、雨水充足的南部祁连山区迁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大片林地和草原被开垦成耕地。人们解决了眼前的温饱,却发现降水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加之居住地点分散等问题,沿山群众增收致富变得越来越困难。
从2019年开始,民乐县大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重点将居住在祁连山浅山区高海拔地区的农户,搬迁至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特色小镇集中安置,并配套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体系。同时,加强搬出地的生态恢复,让大环境的生态账赋能经济账、发展账,实现全县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岔河村是一个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农牧业村。这里有辽阔的草原、神圣的雪山、气势恢宏的冰川地质遗迹,还有五彩斑斓的森林和碧蓝通透的雪山天池。但在2019年之前,这里的牧民却守着绿水青山、雪山冰川过着紧巴的日子。
转机是从裕固族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小平开始的。2008年常小平和朋友组建“雪豹登山队”, 2013年发现巴尔斯雪山的独特景观,2015年和当地协商规划建设成一个景区,2019年8月景区投入运营。这也拉开了西岔河村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全面盘活资源的序幕。
正忙着给村旅游互助协会分配游客的常小平说:“最近游客增多,一天接待好几波旅游团。我们探索推行景区+协会+农牧户的运用模式,各自分工合作,将部分服务让利于民。”谈起现在的生活,牧家乐主人何建军说:“去年到现在家里仅餐饮就收入近10万元。”
临泽县致力于打造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示范核心区、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林果基地“四大基地”,全县以戈壁农业为代表的新型生态农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临泽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特色林果等产业逐步兴起,农业产业正由玉米制种“一业独大”向多业并举发展。
此外,临泽县围绕绿带拥城、水系绕城、塞上江南、秀美临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把绿和水作为最亮的生态特色,通过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形成河湖库一体的水循环系统,打造城在水中、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宜居生态县城。以前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经过改造,已成为美丽的风景。同时,通过发展旅游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倪家营镇南台村村民李永清通过发展旅游,收入已经翻了几番。(记者 牛新建)
编辑:胡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