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农耕条件优越,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临泽县曾荣获全国一年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农产品品质好、加工潜力大,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瓜菜生产基地和全省七大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之一。玉米制种、绿色蔬菜、肉牛养殖、优质牧草、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戈壁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玉米制种产量占到全国玉米供种量的4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是全国唯一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种子产品。张掖是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市,甘州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六县区已全部进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

张掖处在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绵延1000多公里,700多公里在张掖境内,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黑河绿洲湖泊沼泽遍布,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其中城北郊3万亩湿地和城市紧紧相连,是西北地区其他城市没有的自然禀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批准设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黑河湿地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丰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127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3.4万余件馆藏文物。有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全球最大的山丹军马场,凿于公元400年左右的肃南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系国内洞窟艺术之珍品。亚洲最大的西夏国寺卧佛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山丹焉支山是世界博览会的最早发源地,还有汉代黑水国、北凉古都骆驼城等古城遗址和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等文物古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人文风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张掖是一座开放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2015年入围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行列,获6亿元双创专项资金支持。张掖工业园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临泽、山丹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活力和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

主办单位:中共张掖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448号 陇ICP备19001566号-1 本站访问总量: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心腹地,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全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区五县,6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30万人,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2016年11月,张掖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

区位交通

张掖自古就是商贸重镇和东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线路在此交汇。地理位置“居中四向”,东达省会兰州、西通新疆、南接青海、北靠内蒙,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连接中西亚市场的重要经济通道,也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境内公路、铁路、航线通达,兰新高铁、连霍高速、国道312线贯穿全境,已开通张掖至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兰州等城市航线。

历史沿革

夏帝禹元年,张掖属《禹贡》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师随穆王西征,西戎归顺。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汉立新,令天下改郡、县名。张掖郡改名设屏郡、觻得改名官式。建武三年,光武帝刘秀令各郡、县恢复旧名。张掖郡及各县恢复原名称。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五代时,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鹘攻沙州,张承奉力屈,订城下之盟,奉回鹘可汗为父。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鹘遣使向后唐纳贡,乃册封王仁美为英义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鹘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纳贡,被封为奉化可汗。

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

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设张掖县。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市十大生态产业

2019年市委四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等重大会议中,就十大生态产业有关工作专题作了谋划安排,多次分析研判发展思路,不断健全顶层设计,形成了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大有作为、必有作为、有所作为”的发展思路,实现分类布局、梯次推进,即在充分彰显张掖禀赋优势,确保在文化旅游、循环农业、中医中药三个产业上“大有作为”;在立足当前基础资源支撑,务求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通道物流、清洁能源四个产业上“必有作为”;在顺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力争在数据信息、先进制造、军民融合三个产业上“有所作为”。

人文景观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丰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127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3.4万余件馆藏文物。有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全球最大的山丹军马场,凿于公元400年左右的肃南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系国内洞窟艺术之珍品。亚洲最大的西夏国寺卧佛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山丹焉支山是世界博览会的最早发源地,还有汉代黑水国、北凉古都骆驼城等古城遗址和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等文物古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人文风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旅游资源

张掖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沙漠绿洲、七彩丹霞、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张掖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也是路易·艾黎发起工合运动、创建培黎学校的主阵地,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艾黎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全市有国家4A级景区16家,位居全省第一,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是张掖的“五张名片”,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资源禀赋

张掖处在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绵延1000多公里,700多公里在张掖境内,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黑河绿洲湖泊沼泽遍布,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其中城北郊3万亩湿地和城市紧紧相连,是西北地区其他城市没有的自然禀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批准设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黑河湿地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临泽县、民乐县被列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

张掖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找矿区之一,现已探明的矿产有33种,其中具有成矿价值的158处,铁矿、石膏、萤石、煤炭等资源储量全省领先。全球稀缺的战略性资源——钨钼储量居全国北方之首,潜在开发价值1万亿元以上。全市境内已探明凹凸棒石粘土矿储量9亿吨,占全球储量的60%以上;芒硝储量约3000万吨,占全省储量的一半以上;原盐储量1168万吨,是全省最大产盐地。境内可开发利用的水能300万千瓦以上、风能700万千瓦以上、光热1300万千瓦以上,是全省重要电力输出市和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优势

张掖农耕条件优越,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临泽县曾荣获全国一年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农产品品质好、加工潜力大,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瓜菜生产基地和全省七大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之一。玉米制种、绿色蔬菜、肉牛养殖、优质牧草、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戈壁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玉米制种产量占到全国玉米供种量的4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是全国唯一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种子产品。张掖是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市,甘州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六县区已全部进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已连续举办五届,农产品“向西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中亚、南亚和港澳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发展环境

张掖是一座开放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2015年入围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行列,获6亿元双创专项资金支持。张掖工业园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临泽、山丹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活力和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与甘青两省7个市州的15个县市区接壤,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乡3镇、9个国有林牧场、102个行政村和3个城镇社区,居住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8个民族3.8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8万,占总人口的56.8%;裕固族人口1.04万,占总人口的2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人,是国务院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份之一,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纳入比照藏区管理的民族县份之一。

肃南县地域辽阔,各类资源富集。 一是生态地位重要。 祁连山北麓77%的面积在肃南县境内,分布有冰川964条,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冰川面积的20.7%,冰储量达159亿立方米;有水源涵养林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11%;有湿地232.5万亩,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及其支流流经和发源于肃南山区,灌溉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70万公顷农田,养育着近500万人口、800万头(只)牲畜,是河西五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命线”和“绿色水库”,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草畜资源丰富。拥有各类草原2677.5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091.9万亩,现饲养各类牲畜123万头(只),其中自主培育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饲养量达68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50多万头(只),出栏率45%以上,畜牧业收入约占农牧民收入的65%以上,是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和全省优质高山细毛羊基地。 三是矿产资源富集。全县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0多种,分布在260多处,是甘肃省黑色、有色金属矿产的富集区。其中已探明的钨钼矿储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量中排名前5位,居亚洲第三位;境内的祁连玉储量丰富,荣获“中国观赏石之乡”和“中国祁连玉之乡”称号。 四是水能资源充沛。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3条,占河西走廊河流数的58.9%,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可开发量约为120万千瓦。 五是旅游资源多样。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既有雪山冰川、大漠戈壁、草原森林、河流瀑布、幽谷深涧、丹霞地貌等自然资源,又有久远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裕固族民族风情、瑰丽的石窟壁画艺术、多样的宗教文化,各类景观资源高度复合,先后荣获“最具民俗风情的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绿色名县”“省级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是全省4个生态旅游示范县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 六是生物资源众多。自治县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是西北内陆干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有鸟类196种、昆虫1201种、兽类58种、两栖爬行类13种,其中有白唇鹿、雪豹、蓝马鸡、藏雪鸡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59种;有高等植物84科399属1044种。境内还盛产雪莲、冬虫夏草、大黄、锁阳等100多种中药材。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95亿元,增长9.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3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亿元,增长8%;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增长6.6%,完成财政支出20.57亿元,增长1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00元、17000元,均增长8.5%。2018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全省“插花型”贫困县行列,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0.5%。

高台县概况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全县辖9个镇、136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15.8万人。全县总面积4425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为祁连山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北部为合黎山地,海拔高度介于1260米—314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1℃,日照3103小时,降水量112毫米,蒸发量1638毫米,无霜期149天左右。县境内有黑河、摆浪河等6条主要河流,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4988万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32亿立方米。县境内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芒硝、原盐、萤石、硅石等2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约3000万吨,占全省芒硝储量的一半以上;原盐储量1168万吨,为全省最大产盐地。高台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表是县,十六国时前凉国王张骏在今骆驼城设置建康郡,清雍正三年并高台、镇夷二所为高台县。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4处、县级100多处,有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1处。骆驼城古遗址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遗址,许三湾古墓群是目前全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纪念馆。同时,月牙湖、大湖湾、黑河湿地公园等水面湖泊风景秀丽,万亩葡萄庄园一枝独秀,八坝胡杨林别具一格,给高台县增添了无限魅力。2013年,高台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2014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并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2017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并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2018年,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并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近年来,高台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聚力“四六”总揽、促进“三生”共融、建设灵秀高台、打造小康家园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生态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2019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8亿元,同比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0.49亿元,同比增长16.2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435元、2772元,同比增长8.6%、8.5%。

临泽县概况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地带,全县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辖7个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临泽是传统的灌耕农业区,曾获“全国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享有“中国枣乡”的美誉,境内有“全球最刻骨铭心的风景”之一“七彩丹霞”。

近年来,临泽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推进优生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9.12亿元,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下降2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2亿元,增长7.4%。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实现5.9亿元和2.38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6.2%和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5元,达13413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756元,达22661元,增长8.4%。我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和“国家园林县城”。

——城乡面貌在统筹发展中显著改善。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持之以恒实施流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建设流沙河开发区,丹霞快速通道、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高铁南站、张掖丹霞通用航空机场等上百个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城区面积扩大至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0.5%,流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村镇建设,乡村道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田水利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建设、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大规模植树造林,绿洲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67%,被确定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

——经济实力在转型升级中明显跃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8:25:44.2。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效益为目标,全力打造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示范核心区、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林果基地“四大基地”,建成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和全省首家玉米种子交易电商平台,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稳步发展,以高原夏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迅速壮大,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产业逐步兴起,现代农业由玉米制种一业独大向多业并举发展。以园区带动为突破,配套完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集中区、航空产业园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凹凸棒产业园,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和光电、风电等新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以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为目标,推进丹霞大景区和流沙河景区建设,七彩镇、丹霞地质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河西民俗博览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运营,承办首届丝绸之路(张掖)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丹霞景区跨入全国百万人次大景区行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上接七彩丹霞、中穿流沙河开发区、下连黑河湿地的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带初具规模,新型服务业态蓬勃发展,以旅游为牵引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改革创新在持续深化中稳步推进。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制定出台鼓励创新创业“1+11”政策性文件体系,实施“8663”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绿色食品加工创新创业孵化园、颐高电子商务孵化园等8个“双创”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西部创客大学临泽县分校挂牌运行,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典型培育等活动持续开展,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坚持把改革作为最大的创新,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率先在全市破题,成立全省首个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发放产权抵押贷款5.36亿元,带动全县流转土地13万亩,被确定为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联系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应用试点县,成为西北首个与国家级不动产信息平台实现成功对接的地区,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净减少229项,44个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新建的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服务“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站办公、限时办结”打通服务市场主体的绿色通道,累计培育各类市场主体8999户。加快政府担保基金和投融资平台建设,PPP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和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社会事业在协调发展中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创建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被确定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推广进程显著加快,有23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领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县医院住院部楼、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立城乡通用电子医疗档案,实施城乡家庭医生计划,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创建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德润枣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提升。

——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市、县确定的惠民实事和各项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乡低保、医保、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1+20”精准扶贫方案和“十到户、四到村、三倾斜”精准扶贫措施,持续对贫困户进行差异化、精细化帮扶,四年多来贫困人口减少三分之二。有序推进依法治县和法治临泽建设,扎实开展信访“三无”单位创建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大接访、常下访和包案化解信访问题制度,有效化解一批社会矛盾,蝉联“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唯一再次荣获“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县区。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在从严从实中全面加强。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研究出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开展抓党建专项述职评议考核和“双述双评”活动,层层传导党建工作压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先锋引领行动,深化“五型”党建品牌创建,完善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被授予全省先锋引领行动“优秀组织奖”。坚持好干部标准和“四用四不用”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规定,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作风建设要求,认真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依纪依法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淳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甘州区概况

甘州区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98公里,总面积3661平方公里,辖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常住人口51.85万人,有汉、回、蒙古等22个民族。

2018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崛起根本要求,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工业突破两大战略,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倾力推进项目建设,主动抓好招商引资,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遏制全区经济下行走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质量提升、趋势向好、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201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81.4亿元、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7.0%,大口径财政收入28.9亿元、增长2.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5亿元、增长6.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0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9元、增长8.2%。

1.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对中央和省市反馈的400项各类生态环保问题完成整改387项,整改率达97%。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土炕改造和炕烟炉烟整治,改造农村土炕6000铺,拆并燃煤锅炉170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力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住宅小区坑塘渗漏和畜禽粪污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建成黑河生态带1.3万亩、交通大林带86.5公里、城市景观带45万平方米。

2.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聚焦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崛起,突出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农业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20个;启动建设明永滩万亩戈壁农业产业园,建成戈壁设施农业7000亩;加快畜牧全产业链建设,新改扩建25个标准化养殖场,畜禽饲养量达到865.03万头(只)。启动建设张肃公路、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投资5.3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5项,双塔村民宿客栈、速展村特色街区完成主体建设,马站村民俗客栈、陈寨村共享农庄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工业上,着力抓好昆仑生化“出城入园”工程,加快推进木材加工集中区建设,园区承载力、产业聚集力大幅提升;开工建设张掖智能终端产业科技城,龍起半导体研发中心投入运行,乐讯、伟博等智能电子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一企一策”措施,制定区直部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积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全年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6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上,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四大行动”,芦水湾生态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喀尔喀小镇、屋兰古镇等补链延链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汽车拉力锦标赛、青少年龙舟赛、敦煌写经书法艺术节等品牌赛会,全年接待游客103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分别增长31%和35%,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效应不断放大。嘉禾冷链、丰禾绿业等1.5万吨冷链物流建成运营,陆运公路港物流园和城市后勤补配物流科技园开工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成型。

3.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培育重点项目、扩大投资总量、改善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挂项、“三个清单”“双联系双告知双评价”项目工作机制,开工建设项目168项,其中投资亿元以上71项,5000万以上93项,甘平公路、S301张靖公路建成通车。主动赴外开展招商,积极组织参加重大招商节会,引进实力型企业落户我区,新签约项目45项,签约投资107亿元,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63项、到位资金65亿元,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增长的效应日益凸显。

4.高标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聚力推进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城市形象和品质大幅提升。围绕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定位,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滨河新区昭武东路等5条道路全面贯通,蓝山公馆等21个房地产项目进展顺利,建成棚户区改造6314套,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新建启用万家、北关等4个便民市场,新改建城市供水排污管网39公里,老城区及滨河新区10条道路路灯改造工程全面开工,新区文津公园开工建设,张掖国际汽车自驾游露营基地投入运营。

5.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思源实验学校招生开学,滨河新区新建高中移交张掖中学投入使用,甘泉街小学和第五幼儿园启动建设,教育布局更趋优化。持续推进健康甘州建设,投资5200万元着力改善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区医院住院部大楼完成主体工程,区妇幼保健院保健大楼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三大计划”,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500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孤残保障等惠民政策,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提标任务和2018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实施“雪亮工程”,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探索成立社会治理矛盾调处中心,深入推行信访矛盾化解“只进一趟门、只跑一趟路”工作机制,及时协调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攻坚年”活动,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2019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及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工业突破两大战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持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纠“四风”转作风、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四大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7.5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亿元、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亿元、增长12.9%。

山丹县概况

山丹,原名删丹。据《山丹县志》记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也就是说,站在焉支山高处观日出,朝霞照耀在层峦叠嶂、林海松涛和焉支山删丹古城之上,红绿相间,层层叠叠,正如一个“删”字,山丹县由此得名。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峰腰地段,素有“甘凉咽喉”之称。它南靠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北依龙首山与内蒙古相连,古往今来,都具有居中四向、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是亚欧大通道的必经之地。全县辖6镇2乡,110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国土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总人口21.4万。

山丹县三面靠山,东有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耸龙首山,形成东南高、西北低、中间倾斜的槽形平原地带,海拔1550米至4441米之间。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8℃。境内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24亿立方米,年均降水195毫米,蒸发量1695-2246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600立方米,资源型缺水,是甘肃省18个干旱缺水县之一。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45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66亿元,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8亿元和5.93亿元,分别增长9.36%和13.3%;财政支出完成25.11亿元,增长11.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98元和13309元,分别增长8.66%和8.71%。

山丹交通便捷,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显明,交通十分便利,早在西汉,山丹县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为兰州到敦煌的必经之地,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兰新铁路横贯全境,兰新高铁、即将动工新建的高铁三号线和通用机场正在不断提升山丹的交通优势。

山丹矿产资源富集,是甘肃省的老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金、银等24种102处,其中煤炭储量达5.4亿吨。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煤电联产、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已建成的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区完成投资近30亿元,是甘肃省的重点投资项目。山丹地方工业起步早、基础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牛羊肉、双孢菇、精细瓜菜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煤炭开采加工为龙头的的煤炭产业,以特种水泥、镁铬高铝耐火砖为主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以硅铁、金属镁、硫化蓝为主的冶炼化工四大主导工业产业体系。

山丹位于北纬38度线最优农产品生产区间,有一半农田是富硒耕地。地处祁连山北麓,海拔处于4441米至1550米之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啤酒大麦(和澳洲两地世界最优)、油菜籽、中药材、高原夏菜、牛羊肉等特色农副产品的优质产区。全县有草地463万亩、耕地103万亩(基本农田87.5万亩),人均耕地5.1亩。农产品以小麦、油料、啤酒大麦、马铃薯为主,兼种瓜菜、饲草、林果、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作物;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目前,全县已形成“两羊(洋)一菌一油一麦”(羊肉、洋芋、食用菌、油料、啤酒大麦)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年产量50万吨以上;油菜籽年产量4万吨以上。特别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的“山丹羊肉”,肉质鲜嫩,清香味美,是河西走廊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美食,赢得了各地客商和朋友的一致青睐。

山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现了山丹四坝滩文化遗存,从此,距今约4000年的“四坝文化”成为考古文化大发现,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也生动反映了当时山丹人类生活的情况。公元前121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在焉支山下两败匈奴,奠定了汉武大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雄韬伟略,从此,河西三郡设立,焉支山下始置删丹县,并建立了规模空前的皇家马场,名传千古的《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见证传颂着这段辉煌的历史。公元609年,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下谒见27国使臣,并召开“万国博览会”,开创了最具历史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这即是近代“世博会”的雏形。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哥舒翰、林则徐等历代名人留步山丹,诸多重要历史事件载入史册。这些重要的史料有力的佐证山丹处在西北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前沿,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荟萃、南北民族交融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44年,他和英籍友人乔治·何克创办了山丹培黎学校,提倡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在山丹,还有雅俗共赏的烙画剪纸、精美别致的喜妹刺绣、凶悍张扬的胡腾舞、精美绝伦的太平车、文明遐迩的土特产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无不体现了山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方个性,国内独有的美景、美食,让无数来山丹的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山丹风光旷美,景色宜人。近年来,山丹以“文化旅游山丹”建设为目标,着力打造“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引领县域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公元609年,隋炀帝登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使山丹和焉支山名扬四海,后被史学家考证为世博会发源地。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连山、龙首山屏障于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达3978米,为省级森林公园,也是一处风光迷人的旅游观光区。这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登高望远,静听林海松涛,遥望碧波无涯。山间沟壑纵横,清泉淙淙,獐、鹿、獾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气势不凡。钟山寺、玉虚宫、三佛殿点缀于山林之中。秋日,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蒸霞蔚,重雾飘渺,气象万千,为河西走廊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胜地。如今,已是4A级国家森林公园的焉支山,林海苍茫,百年焉支松四季常青,长5.7公里的焉支峡幽深莫测,峡谷两岸层峦叠嶂,奇树异花。春天山花烂漫,夏日云蒸霞蔚,秋季层林尽染,冬天雪映绿树。四季清泉淙淙,宛如迷人画廊。很少在外界宣传的焉支山其景色令人惊艳,民间称为大黄山,可与黄山媲美。

在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上,有自汉代起在这里设立皇家马场的世界第一大马场——山丹马场。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距山丹县城5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牧草丰茂,自西汉起就成为历代皇家屯马养马的场所,而今为世界第一大马场。山丹马场培育的山丹马历史悠久,是乘、挽、驮性能兼备的军马新品种,198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以其骠悍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性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并赢得了众多中外影视厂家的青睐。在上海森林公园、西安游乐场和兰州等地的一些公园都有山丹马供游人乘骑。2000年4月,“飞鹰马术团”曾代表甘肃省参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赛马节表演,荣获800米、1600米速度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等殊荣,为甘肃和山丹人民赢得了荣誉。山丹马场不仅以优良的山丹马闻名于世,而且这里的草原风光更是旖旎多姿,吸引着大批游人来此观光游玩。西大河水库被群山环抱,恰如一块明镜镶嵌在翠绿的草原上,皑皑雪山倒映水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若在其中泛波荡舟,更使人心旷神怡。每年七八月间,万顷油菜花金灿灿一片,一望无边,微风吹来,花涛汹涌,宛如钱塘江潮水,一浪推过一浪。特别是充满神奇传说,怪石突兀、奇峰林立的窟窿峡自然景观更令人叹为观止。远处祁连雪峰银光皑皑,茵茵-的草场上,万马奔腾,牛羊追逐;近处松柏苍葱翠绿,野花争艳,百灵歌唱;山谷间烟霭笼罩,怪石嶙峋,神秘莫测;地下暗流潺潺,忽隐忽现,给人以无限神秘的感觉。游客每到这里,无不流连忘返。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影视外景拍摄基地。《蒙根花》、《牧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麦积烟雨》、《月圆凉州》等多部影视片,都曾在这里拍摄。

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纵横古今,是地标性文物古迹,沿古道而行,列障烽燧绵延百里。汉明长城在县境内绵延近百多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丹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此处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的古驿站--新河驿。坐落于明长城下,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四百多年的驿井。游客在这里走驿道、登长城、看文物,一日之间就可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情尽收眼底。峡口古城,苍凉古朴,雄风犹在,见证着历史。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他1927年来到上海并从此留居中国达六十年之久。其间,他在山丹生活工作将近十年,与他的战友乔治·艾温·何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山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同山丹人民结下了深情厚意,甘肃省授予他“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1980年3月,艾老将自己在华几十年收集的近四千件珍贵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为此,甘肃省拨款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是一处中西合壁式建筑群,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在他的关怀和倡导下,还兴建了山丹培黎图书馆、山丹培黎学校、何克陵园,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艾黎对山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艾老生前曾七次回归山丹,看望乡亲,对他的故居--雷台更是感情笃深。现在,每年都有来自新西兰、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凭吊。2010年山丹与克莱斯特彻奇市赛尔温区缔结为友好城市,这跨越大洋彼岸的牵手,续写了中新人民世代友好的传奇。

在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北魏、距今已1500多年的佛教古刹--山丹大佛寺。山丹大佛寺旧名土佛寺。该寺历经数代,横遭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制额悬挂其间。《山丹县志》载: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现寺院系近年重修,该寺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山门前有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八层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以威严之感。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房屋点缀其中,错落有致。山门门庭、过道里丈余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塑像,形态各异,呼之欲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重楼七层,飞檐陡壁、金碧辉煌,雄宏壮观。山丹大佛寺选址幽雅,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水库里6平方公里的水面清流碧波,萦环绕潺,愈显佛山一色,度地之胜。加之312国道、兰新复线侧身而过,交通便利,有山有水,光顾便捷,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大佛全身金锱彩绘,面部及手、足、胸部皆为贴金,造型逼真,姿态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有威严、慈祥、庄重之感,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考证,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大佛座下高达3米的莲花座内,有一高约1.7米,长10米,两头有出口的通道,名曰“关煞洞”。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不看的一出名景,已先后有新西兰、英、美、法、日、台、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此游览,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山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山丹县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理念,推进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累计造林面积达44.76万亩。持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煤炭集中交易市场和11个二级配送网点建成投用,燃煤锅炉全面升级改造,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66天。境内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禁养区97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105万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组织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山丹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等7个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人工种草2.8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认真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7亿元,加快富民产业培育,贫困户创业致富能力明显提升。整合资金8392万元,安排中央和省市县到户资金3605万元,组织实施“三化”项目70多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率达到86.18%。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042户3299人全部入住,2018年项目主体完工。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贫困人口从建档立卡时的4587户1.42万人减少到940户2407人,贫困发生率由9.29%下降到1.85%,13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插花型贫困县脱贫摘帽。

改革创新更富活力,积极推进“四办”改革,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302项,县、乡、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以上。持续深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拓展引才引智合作领域,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长安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山丹培黎学校被认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企业首席服务官制,落实“黄金十九条”等优惠政策,发放创业扶持贷款2.1亿元、奖励资金351万元,减免费用500多万元。农村“四变”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农业发展基金融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程社会化服务等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税务征收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商贸流通、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及全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坚持保障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扫肓、普六、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决策的带动下,群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资源日趋公平,城乡教育环境大幅改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园)8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大力实施医疗体制改革和全民医保政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不断健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37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全覆盖。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低保、五保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济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标准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被评(列)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西部教学改革支持活动试点县、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县等。

今天,山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生机勃发、前景广阔。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大漠戈壁、生态绿洲聚于一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激情飞扬、生机盎然的创业故事。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嘉宾莅临我们山丹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民 乐 县 概 况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属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是黑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永续补给的绿色生态屏障。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辖10镇、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有汉、回、藏等14个民族,总人口24.9万,其中农村人口22.3万。

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境内东西灰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建郡置县。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出扁都口,召开万国会议。1949年9月,王震将军兵出扁都口解放河西。民国18年,定县名为“民乐”,寓“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全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7处、县级116处。有西汉古城、魏晋名寺、明清水陆画等众多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列入省市县保护名录,其中顶碗舞、皮影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自然条件多样独特。全境海拔由北至南在1589-5027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平原两大类。平均日照时数2592-2997小时,年均降水量155-501毫米、无霜期78-188天,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有耕地116万亩,独特的地理和水土光热条件是培育天然绿色农产品的理想之地,主要农作物紫皮大蒜、中药材、马铃薯等以品质优良而闻名,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种植加工、油菜和蔬菜制种基地,被确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马铃薯种植示范区、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板蓝根优势种植区,紫皮大蒜、马铃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先后荣获“中国板蓝根之乡”“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县境内自然风光唯美大气,荒漠戈壁、田园绿洲、森林草原、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等特色迥异、雄浑壮美的全景式高原生态景观从北到南依次呈现,可谓“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大斗拔谷”扁都口、“金色奇观”油菜花、国道227线七彩丝路休闲农业观光带、“一山一寺一园一河”生态景观等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全线旅游基本成型。圣天寺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扁都口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扁都口油菜花景观获评“中国美丽田园”称号,被确定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

县域经济平稳运行。紧盯全面小康总体目标,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建设特色农业大县,传统工业向生态循环工业转型建设生态工业强县,同质化城市向高原生态特色城市转型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聚力打造生态工业发展引领区、现代农业产业集成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高原生态旅游体验区、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全县呈现出生态环境整治有力、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县、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全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工业园区晋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获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称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跻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8年1-9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64亿元,增长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3亿元,增长22.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增长7.9%;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13亿元、1.61亿元,增长13.52%和10.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331元、5204元,增长8.6%和8.4%。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规划区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绿地率分别为37.1%、36.43%。县内交通条件便利,现有各级公路239条2011公里,兰新高铁第二双线、国道227线、在建的G0611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生态工业园区毗邻张掖军民合用机场、连霍高速,是联接甘青两省的咽喉要冲和中西交流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水电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3条,年径流量4.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89亿立方米;建成中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7100万立方米,建有坝后式小水电站10座,年发电量2500万度,形成了大电网与小水电互为补充的电力供应格局。宽带光纤到户、WIFI全覆盖、4G网络普及等全面推进,电力通讯和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全覆盖,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持续实施基础设施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提升等“八大”行动,全县扶贫开发呈现出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进程明显加快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基本达标。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2018年中央和省市县扶贫资金到户率已达92.02%。加强产业培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行“三个一”扶贫模式,积极做好增加农民收入的“三个加法”和减少贫困人口的“四个减法”,祁连山浅山区特色扶贫产业片带整体成形;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向华瑞农业公司投入专项资金1702万元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获得稳定产业收益;0.6兆瓦和2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投入运行,带动12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食用菌大棚、海升现代智能温室示范项目和食用菌产业园、戈壁农业示范园,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加大政策兜底保障力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发放教育资助金,贫困患者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2%。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优惠政策,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74个,有效解决贫困户资金短缺难题。加快推进“圆梦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安置房近千套,已搬迁入住贫困户200户814人,2017年易地搬迁户8月底将全部搬迁入住。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949户35750人减少到目前的1528户501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6.4%下降到2.45%。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中小学181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少年军校1所、小学72所、教学点100个、县直幼儿园3所,所有农村小学均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100%。高标准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认定,民乐一中成为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唯一的县级中学,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有县级医疗机构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镇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室2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所。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正在由县级医院向区域性医疗服务机构转变,被青海省门源县、祁连县确定为农牧民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县城新“三馆”加快建设,建成赵思温艺术馆和河西解放纪念馆,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203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172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